一、数据揭示的残酷现实:女性被骗概率更高2024年,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:
情感诈骗受害者中,女性占比高达73%;
直销/传销类骗局中,女性参与者占61%。
而在大洋彼岸,美国FBI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(IC3)的数据同样触目惊心:
“杀猪盘”(婚恋诈骗)受害者中,80%是女性;
虚假投资诈骗中,女性平均损失金额比男性高出32%。
这些数字并非偶然,而是精准诈骗策略的必然结果。
典型案例:被“完美男友”掏空积蓄的女性
2023年,上海一位女高管在社交软件结识了一位“退伍军官”,对方温柔体贴,承诺退役后与她共度余生。半年后,她已陆续转账387万元,直到对方消失,她才意识到——所谓的“军官证”是PS的,所谓的“爱情”只是一场杀猪盘骗局。
同样,在各类资金盘骗局中,女性也更容易成为目标,比如:
•“闺蜜团理财”:以“女性互助投资”为名,实则庞氏骗局;
•“宝妈创业”直销:宣称“在家带娃月入10万”,最终让参与者囤货负债。
二、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猎物?(一)、生理差异:睾酮如何影响决策?
男性和女性的重要生理差别,在于激素水平的不同。其中,睾酮(Testosterone)是关键因素。
1. 睾酮与攻击性:男性的“怀疑基因”
睾酮不仅促进肌肉生长,还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偏好。在进化史上,男性需要狩猎、战斗、争夺资源,因此大脑更倾向于:
•快速识别威胁(“这东西是不是骗局?”);
•偏好对抗性策略(“敢骗我?弄死你!”)。
而女性在进化中更多承担养育后代、维系社群的角色,因此:
•更依赖信任关系(“朋友推荐的,应该靠谱”);
•更易被“共情话术”打动(“这个项目能帮助贫困儿童”)。
(二)焦虑状态下的非理性决策现代社会中,女性面临更强烈的职业发展焦虑,尤其是宝妈群体
•生育后职场竞争力下降;
•经济依赖导致不安全感。
在焦虑状态下,大脑的前额叶皮层(负责理性决策)会被抑制,而杏仁核(情绪中枢)更加活跃。这意味着:
✅ 更容易相信“快速致富”承诺;
✅ 更难识破精心设计的话术陷阱。
骗子深谙此道,因此专门针对女性设计“情感+金钱”组合拳。
三、社会驯化:女性为何更难逃脱骗局?生理差异只是基础,社会角色的驯化才是更深层的原因。
1. “温柔顺从”的文化规训
从童年开始,女性就被教育:
•“要听话” → 更易接受权威推销(如“导师”“成功人士”);
•“避免冲突” → 即使怀疑骗局,也难强势拒绝。
而男性则被鼓励:
•“多质疑” → 对“天上掉馅饼”本能警惕;
•“敢翻脸” → 发现不对劲时更可能直接揭穿。
2. 财务教育的系统性缺失
调研显示:
•仅39%的女性接受过系统理财教育(男性为58%);
•68%的家庭财务决策由男性主导。
这意味着,许多女性在面对投资话术时,缺乏基本的风险判断框架。
3. 沉没成本效应:为何女性更难止损?
•情感诈骗:已经投入的感情让人难以割舍(“万一他是真心的呢?”)
•资金盘骗局:已经投入的资金让人不甘退出(“再坚持一下就能回本”)。
数据显示,女性平均在骗局中坚持5.2个月才承认被骗(男性为3.8个月)。
四、如何破解?1. 认知升级:警惕所有“既要感情又要钱”的关系
•真正赚钱的机会不需要求你加入;
•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让你借钱投资。
2. 建立“72小时冷静期”
面对熟人推荐的项目:
✅ 先查证资质(用天眼查);
✅ 咨询第三方意见(如律师、理财顾问)。
3. 掌握基础防骗工具
•国家反诈中心APP:识别诈骗账号;
•搜索引擎+社交媒体:输入“项目名+骗局”看是否有负面新闻。
结语
女性更容易被骗,不是因为她更蠢,而是因为骗子更懂如何利用她的弱点。生理差异决定初始倾向,社会驯化放大风险漏洞。
但记住:
✅ 被骗不可耻,坚持被骗才是真正的损失;
✅ 提高认知,才能让骗子无路可走
赞(2)